宋佚名《岩桧图》这幅绢本册页中,两株枯槁的桧树斜探半空,枝干如龙爪虬结,树皮皴裂如老者皱纹,看似衰败,却以扭曲的姿态刺向天空,仿佛在宣告“向死而生”的倔强。画中岩石嶙峋,用郭熙式的卷云皴法层层堆叠,表面斑驳如青铜锈迹,与枯树形成“刚与柔”的对话——石头的沉默是永恒的死亡,而枯树的挣扎则是瞬息的生命。
更妙的是画面右下角的两只天鹅。它们栖息于远渚水汀,一者低头啄羽,一者昂首远眺,姿态闲适,与上方枯树怪石的紧张感形成反差。这恰似宋人“以动破静”的哲学:枯树代表生命的终结,天鹅象征生命的延续,而岩石则是时间的见证者。三者共处一画,暗合道家“生死相依”的辩证思维——没有死亡的枯槁,便无新生的鲜活;没有永恒的岩石,亦无瞬息的生机。
乾隆曾题诗“四株桧有高低境,一例岩无分别科”,或许正点破了这幅画的深意:它不是简单的山水小品,而是一曲关于生命轮回的隐喻。宋人用枯树、怪石、天鹅的组合,将“生与死”的宏大命题,浓缩于方寸绢本之间,让观者在凝视中,感受到超越时空的生命震颤。
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